支持汉字、拼音、编码、部首、分拆查字,帮助。
天净沙·夏。元代。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席,苇席。
缣(jiān):细的丝绢。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从何使君父子游墨池分韵得名字。宋代。李焘。 蜀学擅天下,马王先得名。簧如巧言语,於道盖小成。子云最后出,振策思遐征。斯文大一统,欻使圣域清。富贵尽在我,绂冕非所荣。旁皇天禄阁,聊亦观我在。怀哉不能归,旧宅荒榛荆。寂寞竟谁顾,正路今莫行。使君蓬莱仙,弭节归赤城。门无俗宾客,家有贤父兄。慨念此耆老,不登汉公卿。临池一樽酒,尚友千载英。并呼严与李,月旦共细评。区区可无憾,彼重适我轻。曷来成都市,尘土污冠缨。古人不可见,见此眼自明。请为怀古诗,玉振而金声。
偈颂七十二首。宋代。释祖钦。 洪蒙未判绝疏亲,毕竟难将事理分。夜半正明还不露,金刚脑后铁昆仑。
有感。清代。翁心存。 人子朝暮出,倚闾尚徬徨。千里与万里,极目何能望。啮指忽心动,引领祇内伤。伊余髫龀时,随侍于朐阳。山城霜月苦,讲舍秋风凉。母绩儿夜读,共此镫烛光。儿方治《毛诗》,读至《四牡》章。掩卷忽有感,清泪含两眶。阿母顾儿笑,愿儿学范滂。矧当太平时,驰驱敢或遑。男儿志四海,安可恋故乡。长跪谢阿母,教儿以义方。忽忽四十载,膂力犹幸刚。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
寿黄贰守琮七言长律十六韵。明代。龚敩。 西浙澄波浸五湖,平江王气压三吴。故家礼乐新文运,泽国山河旧霸图。昭代贤才誇奕世,中州清淑出名都。云高北海翻鹏翼,尘满南阳识凤雏。群史六经那辍诵,万言九制不操觚。场中策对三千字,天上名传第几胪。匹马春风行陇华,双旌夜月过延鄜。煌煌肘后悬金印,济济腰间绾玉符。中部琴堂思抚字,上饶铃阁听传呼。溪山冰玉平安好,锦绣文章世代无。童子何知亲较艺,老儒犹幸借嘘枯。九年已喜陪高义,一见真如谒大巫。南极星辰光照室,重阳时节庆垂弧。芳馨杳蔼罗椿桂,翠碧交加映竹梧。珠玉未须辞瓦砾,蘋蘩非敢荐潢污。寿觞欲折黄花泛,不与陶潜共酒徒。
叠韵酬洗奕倩。明代。湛若水。 长啸声闻塞两间,纷纷万有到来閒。淹留廿载成何事,空载大江明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