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南敬师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

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亟(jí):急忙。

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呼备:叫人准备。

赍(jī):携带。

从:跟随。

实:装。

负:背着。

谓:说。

却:推却。

乃:于是

固:本来

猜你喜欢

王粲初开井,山翁旧醉池。

林掩羊公庙,渊沈杜预碑。

()

水天空阔片帆开,野岸萧条送骑回。重到张公泊船处,小亭春在锁青苔。

()

癖性唯耽静,溪山占一坳。

小桥横独水,矮屋盖重茅。

()

长春月月与玫瑰,烦近萱堂仔细栽。却语花开无造次,老亲寒食以前来。

()

道出钱塘江,十里无顽壤。斗然怒潮来,激岸成滉瀁。

波势倏低昂,帆影随俯仰。蛟涎溅衣湿,鹢舟荡人晃。

()

禅,树止叫喧喧。道,门前风浩浩。冷地思量真可笑。

笑什么,等闲拾得一颗苏州梨,看来却是青州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