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的笔顺
幞字概述
〔幞〕字拼音是fú,部首是巾,总笔画是15画。
〔幞〕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巾、菐”,五行属水。
〔幞〕字仓颉码是LBTCO,五笔是MHOY86,MHOG98,四角号码是42285,郑码是LIKU,中文电码是8363,区位码是6505。
〔幞〕字的UNICODE是U+5E5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158,UTF-32:00005e5e,UTF-8:E5 B9 9E。
〔幞〕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5939。
〔幞〕字异体字是纀、袱、襆、?。
幞的意思
幞襆
fúㄈㄨˊ基本解释
①〔~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②同“袱”。
详细解释
名词
1.包东西的布 cloth-wrapper 。
幞巾(幞头)
2.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也称“幞头”(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幞头”)scarf; kerchief。
高幞广带。 —— 《古今小说》门前小鬼,折臂膊不显狰狞,殿上判官,无幞头不成礼数。 —— 《水浒传》
幞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巾部
武英殿刻本: 第799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336頁,第20字
標點整理本: 第278頁,第15字
音《唐韻》:房玉切;《集韻》、《韻會》:逢玉切,音襆。
《說文》:帊也。
《集韻》:帕也。
《玉篇》:巾幞。
《廣韻》:幞頭,周武帝所製。裁幅巾,出四脚以幞頭,乃名焉。
《唐書・車服志》:幞頭起於後周,便武事者也。
《二儀實錄》:古以皂羅三尺裹頭,號頭巾,三代皆冠。列品黔首,以皂絹裹發。至周武帝,依古三尺裁爲幞頭,唐馬周交解爲之。
《朱子語類》:唐人幞頭,初止以紗爲之,後以紗軟,砍木作一山子,在前襯起。
《筆談》:梁高祖始布漆於紗,施鐵爲脚。
《宋史・輿服志》:幞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後周,然止以軟帛垂脚。隋始以桐木爲之,唐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乗輿或服上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爲裏,紗爲表,而塗以漆,後惟以漆爲堅,去其藤裏,前爲一折,平施兩脚,以鐵爲之。
音又,《集韻》:博木切,音卜──裳削幅謂之幞。或作襆。
注解
〔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巾部。
〔幞〕字拼音是fú,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巾、菐,五行属水。
〔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ú] ⑴ 〔~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⑵ 同“袱”。
幞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房玉切頁碼第254頁,第22字續丁孫
㡤
異體幞
帊也。从巾菐聲。
幞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00頁,第8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39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8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22頁,第14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07頁,第16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109頁,第3字 |
7 | 說文探原 | 第3931頁,第2字 |
8 | 說文集注 | 第1637頁,第2字 |
9 | 說文標整 | 第197頁,第23字 |
10 | 標注說文 | 第317頁,第11字 |
11 | 說文注箋 | 第2606頁,第2字 |
12 | 說文詁林 | 第7858頁 |
13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207頁,第2字 |
14 | 古字釋要 | 第753頁,第13字 |
15 | 新附通誼 | 第32頁,第1字 |
幞字的翻译
- turban
- Turban (S)
幞的字源字形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