獙字概述
折叠展开
〔獙〕字拼音是bì,部首是犭,总笔画是14画。
〔獙〕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犭、敝”。
〔獙〕字仓颉码是KHFBK,五笔是QTUT86,QTIT98,四角号码是48240,郑码是QMLM。
〔獙〕字的UNICODE是U+735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9529,UTF-32:00007359,UTF-8:E7 8D 99。
〔獙〕字异体字是獘。
獙的意思
折叠展开
獙
bìㄅㄧˋ基本解释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形状似狐狸而有翅膀,声音似大雁。
獙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下 部首:犬部
武英殿刻本: 第1716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718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671頁,第12字
音《集韻》:毗祭切,音敝。
《山海經》:姑逢之山有獸焉,狀如狐而有翼,音如鴻鴈,名曰獙獙。〔註〕獙獙,狐屬也。
注解
〔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下,康熙部首是犬部。
〔獙〕字拼音是b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犭、敝。
〔獙〕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ì] ⑴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形状似狐狸而有翅膀,声音似大雁。
獙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