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复制 打印字帖

tīng ㄊㄧㄥ

耳部 共22画 左右结构 U+807D
汉语字典

耳部

22画

4画

左右结构

ting

tīng

BGFN

SGJWP

CEAW

14131

807D

1221111121122522114544 横、竖、竖、横、横、横、横、横、竖、提、横、撇、竖、横折、竖、竖、横、横、点、斜钩、点、点

听 廳 聴 聼 ? ? ? ? ? ? ?

聽的笔顺

折叠展开

聽字概述

折叠展开

〔聽〕字拼音是tīng,部首是耳,总笔画是22画。

〔聽〕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聴、王”或“耳、"?""?"”。

〔聽〕字造字法是形聲。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聲。从耳德,即耳有所得。本义是用耳朵感受聲音。

〔聽〕字仓颉码是SGJWP,五笔是BGFN,四角号码是14131,郑码是CEAW

〔聽〕字的UNICODE是U+807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893,UTF-32:0000807d,UTF-8:E8 81 BD。

〔聽〕字异体字是听、廳、聴、聼、?、?、?、?、?、?、?

聽的意思

折叠展开

tīngㄊㄧㄥ

基本解释

用耳朵接受聲音。~力。~寫。~覺。聆~。洗耳恭~。

順從,接受別人的意見。言~計從。

任憑,隨。~任( rèn )。~憑。~之任之。

治理;判斷。~訟(審理案件)。~政。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成筒狀以貯藏食物、飲料等。一~可口可樂。

详细解释

1.形聲。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聲。从耳德,即耳有所得,本義:用耳朵感受聲音。

2.同本義listen; hear

聽,聆也。 —— 《說文》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 《書·泰誓中》無稽之言勿聽。 —— 《書·大禹謨》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禮記·大學》行人駐足聽。 —— 《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聽婦前致詞。 —— 唐· 杜甫《石壕吏》夜闌臥聽風吹雨。 —— 《資治通鑑·唐紀》聽取蛙聲一片。 —— 宋· 辛棄疾《西江月》

聽知(聽到);聽受(聆聽,用耳感受聲音);聽言(道聽途說,沒有根據的話);聽真(聽得真切);聽直(聽取曲直)

3.接受,聽信,接納heed; obey; 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不聽寡人。 —— 《戰國策·魏策》故聽之。 —— 《史記·項羽本紀》壹聽陵言。 —— 《漢書·李廣蘇建傳》開張聖聽。 —— 諸葛亮《出師表》

聽人(聽從別人的意見,任人支配。喻愚昧);聽用(聽從並予採用或任用);聽納(聽從採納;聽諫納善);聽能(聽從能者的意見);聽喚(聽從使喚)

4.治理,管理或執行事務 administer

聽政(執政;處理政務);聽治(處理政事)

5.決斷;審理 [訴訟案件]serve as a judge

聽決(聽斷,判決);聽治(處理政事)

6.等候;待 wait

聽用(聽候任用);聽選(等候任命)

7.聽憑,任憑allow; let

聽人穿鼻(讓人牽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無主見);聽其自便(聽憑人任意行動);聽勢(聽憑情勢的發展變化)

8.偵察reconnoiter

請謂(爲)王聽東方之處。 —— 《戰國策》

名词

1.耳朵ear

翏翏而爲窮苦愁怨之聲,不啻風泉之滿聽矣。 —— 清· 黃宗羲《金介山詩序》

2.馬口鐵罐tin

聽裝午餐肉;聽裝咖啡。亦用作聽裝物品的量名。一聽香菸;一聽奶粉;聽裝(用聽包裝)

3.耳目,間諜detective; spy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 —— 《荀子》

4.廳堂。古代官府辦公處,後作“廳”office

病人或至數百,聽廊皆滿。 —— 《資治通鑑》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 《世說新語·黜免》

聽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16頁,第20

同文書局本: 第970頁,第24

標點整理本: 第936頁,第20

古文: 聽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聽他定切,音侹。
說文》:聆也。
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
書・太甲》:聽德惟聰。
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又,《廣韻》:待也。

又,受也。
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註〕聽,猶受也。

又,從也。
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
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又,斷也。
禮・王制》:司聽聽明辟,以聽獄訟。
周禮・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
前漢・聽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又,任也。
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又,聽也。
戰國策》:請爲王聽東方之處。〔註〕聽,偵聽之。

又,《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聽音㕔。
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又,《韻補》叶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注解

〔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耳部

〔聽〕字拼音是tī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耳、?、?

〔聽〕字造字法是形聲。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聲。从耳德,即耳有所得。本义是用耳朵感受聲音。

〔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īng] ⑴ 用耳朵接受聲音⑵ 順從,接受別人的意見⑶ 任憑,隨⑷ 治理;判斷⑸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成筒狀以貯藏食物、飲料等

聽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聽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他定切頁碼399頁,第6

聽聆也。从耳、㥁,聲。

附注段玉裁注:「耳㥁者,耳有所得也。」按:甲骨文、金文從耳從口,口表發聲,耳表聞聲,會意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他寧反頁碼959頁,第6行,第3

聽聆也。從悳,從耳,從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他定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2365頁,第3許惟賢1028頁,第3

聽聆也。

段注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徧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

从耳

段注會意。耳者,耳有所得也。

聲。

段注他定切。十一部。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聽」與「聖」同源,都以從人耳從口會意。其後以從耳口為聽字。金文字形或作從耳口,或加「生」為聲符。戰國文字形變為從耳?、?聲。篆文、隸書、楷書皆承戰國文字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聽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87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1003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756頁
4說文校箋第522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471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730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292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850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514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12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500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4155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1680頁【補遺】第17777頁
14通訓定聲第3482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037頁【崇文】第4145頁
16說文句讀第1703頁
17說文新證第841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576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00頁,第2字

聽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hear, listen; understand; obey
  2. gehorchen, befolgen (V)​, hören (V)
  3. permettre, laisser la liberté de, suivre, se conformer à, écouter, suivre, obéir à

聽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聽(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聽(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聽(简·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聽(简·秦·关沮) 关沮

聽(简·秦·里耶) 里耶

聽(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聽(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聽(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聽(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聽(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聽(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聽(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聽(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