襃字概述
〔襃〕字拼音是bāo,部首是衣,总笔画是16画。
〔襃〕字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亠、"?"、呆、"?"”或“衣、"?"、呆”。
〔襃〕字仓颉码是YHDV,五笔是YQGE86,YWFE98,四角号码是00732,郑码是SRFR。
〔襃〕字的UNICODE是U+894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139,UTF-32:00008943,UTF-8:E8 A5 83。
〔襃〕字异体字是裒、裦、褒、闁、?、?、?、?、?。
襃的意思
襃
bāoㄅㄠ基本解释
◎同“褒”。
襃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下 部首:衣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91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23頁,第2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99頁,第20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毛切,報平聲。
《玉篇》:揚美也。
《類篇》:獎飾也。
《公羊傳・隱元年》:曷爲稱字,襃之也。
《白虎通》:人臣之義,莫不欲襃大其君,掩惡揚善也。
例又,襃明,長襦也。揚子《方言》:襃明謂之袍。
例又,大裾也。
《前漢・雋不疑傳》:襃衣博帶。
例又,襃中,縣名。
《晉書・地理志》:屬漢中郡。
例又,襃斜,谷名。班固〈西都賦〉:右界襃斜隴首之險。〔註〕〈梁州記〉曰:萬石城,泝漢上七里,有襃斜谷,南口曰襃,北口曰斜。
例又,姓。
《通志・氏族略》:襃氏,姒姓之國,禹之後也,今興元府襃城是其地。
音又,音報。
《周禮・春官・太祝》:辨九,八曰襃
。〔註〕鄭司農云:襃拜,今時持節拜是也。
音又,《集韻》:蒲侯切,音抔──聚也。
音又,《韻補》:襃美之襃,亦叶音抔。歐陽修〈銘〉㊟:中充實,外譽優,見於言,帝所襃。
例《說文》作,俗作褒;《類篇》亦作
;《集韻》或作
,通作裒。
注解
〔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下,康熙部首是衣部。
〔襃〕字拼音是bāo,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衣、?、呆。
〔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āo] ⑴ 同“褒”。
襃字的翻译
- commend, honor, cite
- louer, dire du bien, honorer
襃的字源字形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