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复制 打印字帖

zān ㄗㄢ

⺮部 共18画 上下结构 U+7C2E
汉语字典

⺮部

18画

4画

上下结构

zan

zān

TFWJ 86 、 TGGJ 98

HQOA

MBOK

88608

7C2E

314314113411342511 撇、横、点、撇、横、点、横、横、撇、点、横、横、撇、捺、竖、横折、横、横

簮字概述

折叠展开

〔簮〕字拼音是zān,部首是⺮,总笔画是18画。

〔簮〕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替”。

〔簮〕字仓颉码是HQOA,五笔是TFWJ86,TGGJ98,四角号码是88608,郑码是MBOK

〔簮〕字的UNICODE是U+7C2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1790,UTF-32:00007c2e,UTF-8:E7 B0 AE。

〔簮〕字异体字是

簮的意思

折叠展开

zānㄗㄢ

基本解释

古同“簪”。

簮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49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900頁,第28

標點整理本: 第861頁,第2

古文: 兂 、 簮

廣韻》:側吟切;《集韻》、《韻會》:簮岑切;《正韻》:簮深切,簮音㻸──首筓也。
釋名》:簪,兓也,連冠于髮也。又,簮也,因形名之也。

又,《廣韻》作含切;《集韻》、《韻會》、《正韻》:祖含切,簮簮──義同。

又,疾也。
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註〕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求也。

又,《前漢・百官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註〕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

又,《集韻》:子感切,音昝。
》朋盍簪,王肅讀。

又,徂官切。
》朋盍簪,李鼎祚曰:簪舊讀作攢。

集韻》或作簮、篸。

卷目:考證・未集上 部首:竹部

愛日堂藏本: 第509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62頁,第7

《易・豫卦》〔註〕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求也。

謹照原文註改疏。求改來。

注解

〔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簪〕字拼音是zān,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朁,五行属

〔簪〕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竹,賛( zǎn )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是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ān] ⑴ 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⑵ 插,戴

簮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