訝的笔顺
訝字概述
〔訝〕字拼音是yà,部首是言,总笔画是11画。
〔訝〕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言、牙”或“訁、牙”。
〔訝〕字仓颉码是YRMVH,五笔是YAHT,四角号码是01640,郑码是SHI。
〔訝〕字的UNICODE是U+8A1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357,UTF-32:00008a1d,UTF-8:E8 A8 9D。
〔訝〕字异体字是讶、迓。
訝的意思
訝讶
yàㄧㄚˋ基本解释
①驚奇,奇怪。~然。~異。驚~。
②同“迓”,迎接。
訝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49頁,第10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49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24頁,第11字
音《唐韻》:吾駕切;《集韻》:魚駕切;《韻會》、《正韻》:五駕切,音砑。
《說文》:相迎也。引《周禮・秋官》諸侯有卿訝。〔徐曰〕按《周禮》:使將至,使卿訝。謂以言辭迎而勞之也。又,〈訝士〉〔註〕:士官之迎四方賔客者。
《儀禮・聘禮》:厥明,訝賔于館。〔註〕迎也。
例又,《廣韻》:嗟訝也。
《增韻》:疑怪也。
《呂覽・必已篇㊟》:無訝無訾。
《唐書・李勣傳》:使至,高祖訝無表。韓愈〈縣齋有懷〉詩:睢盱互猜訝。
例又,《玉篇》與迓同。
《書・盤庚》:余迓續乃命于天。〔傳〕迓,迎也。
音又,《集韻》或作御。
《詩・召南》:百兩御之。〔釋文〕御,本亦作訝。
音又,《集韻》或作輅。
《左傳・宣二年》:宋狂狡輅鄭人。〔註〕輅,迎也。
音又,《音學五書》:通作梧。
《儀禮・聘禮》:賔進訝受几于筵前。〔註〕今文訝爲梧,五故切。
例又,與牙通。
《周禮・冬官》:輪人爲輪牙也者,以爲固抱也。〔註〕鄭司農云:牙讀如訝。〔疏〕訝,迎也。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例《說文》:重文从辵,作,隸省作迓。
注解
〔訝〕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訝〕字拼音是yà,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牙。
〔訝〕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à] ⑴ 驚奇,奇怪⑵ 同“迓”,迎接。
訝字的翻译
- express surprise, be surprised
- verblüffte
- étonné, stupéfait
訝的字源字形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