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复制 打印字帖

ㄍㄨˇ

言部 共12画 左右结构 U+8A41
汉语字典

言部

12画

4画

左右结构

gu

YDG

YRJR

SEJ

04660

8A41

411125112251 点、横、横、横、竖、横折、横、横、竖、竖、横折、横

詁字概述

折叠展开

〔詁〕字拼音是gǔ,部首是言,总笔画是12画。

〔詁〕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言、古”或“訁、古”。

〔詁〕字造字法是會意。从言,从古,古亦聲。本义是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字義。

〔詁〕字仓颉码是YRJR,五笔是YDG,四角号码是04660,郑码是SEJ

〔詁〕字的UNICODE是U+8A4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393,UTF-32:00008a41,UTF-8:E8 A9 81。

〔詁〕字异体字是

詁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ㄍㄨˇ

基本解释

用今語解釋古語或用通語解釋方言。亦泛指解釋字義。《説文•言部》:“詁,訓故言也。”《爾雅•釋詁》:“釋詁。”

古言古義;詞語的意義。如:釋詁;解詁。《漢書•揚雄傳上》:“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

详细解释

1.(會意。从言,从古,古亦聲。本義: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字義) 同本義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

詁,訓故言也。 —— 《說文》

2.後漢桓譚傳鄭興傳注皆引說文、訓古言也。

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 《毛詩·周南·關睢》詁訓傳疏詁,訓故言也。 —— 《後漢書·桓譚傳》注雄少而好學,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 —— 《漢書·揚雄傳》

詁解(用當代語言解釋古語);詁訓(解釋古書的文義。也用以指古言古義。同故訓)

名词

古言古義;詞語的意義 archaism; old say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 同字而異詁,同辭而異義。——陸游《萬卷樓記》 又如:詁釋(古言古語的解釋) 【漢典】。

詁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58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153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1128頁,第3

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詁音古。
說文》:訓故言也。引《》詁訓孔穎達疏,詁訓傳者,註解之別名。詁者,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徐曰〕按,《爾雅》詁,古也,言有古今也。會意。
博雅》:言也。
正韻》: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前漢・揚雄傳》:雄少而好學,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
舊唐書・經籍志》:詁訓以紀六經讖詁

又,《集韻》、《韻會》、《正韻詁古慕切,古去聲──義同。

又,通作故。
詩・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陸德明《音義》曰:詁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
前漢・藝文志》:詩經魯故二十五卷。〔師古註〕故者,通其指義也。今流俗毛改故訓傳爲詁字,失其眞耳。

注解

〔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詁〕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古

〔詁〕字造字法是會意。从言,从古,古亦聲。本义是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字義。

〔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ǔ] ⑴ 用今語解釋古語或用通語解釋方言。亦泛指解釋字義。《説文•言部》:“詁,訓故言也。”《爾雅•釋詁》:“釋詁。”⑵ 古言古義;詞語的意義。如:釋詁;解詁。《漢書•揚雄傳上》:“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

詁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詁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exegesis, explanation; explain
  2. darlegen, erklären , Erläuterung (S)​, Kommentar (S)​, Kommentator (S)
  3. expliquer des textes anciens en termes modernes

詁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詁(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詁(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詁(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詁(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詁(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